栏目:hang 查看: 9
沆瀣:夜间的水气。
这里指唐僖宗时;担任主考官的崔沆;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。所以有人开玩笑;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“沆瀣”两字。指“沆”、“瀣”两人连成一气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。
出处:宋・钱易《南部新书》:“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榜,谈者称‘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’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
例子:皓东的敏锐活泼,和胜佛的豪迈灵警,两雄相遇,尤其沆瀣一气。(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四回)
正音:“沆”,读作“hàng”,不能读作“kēng”、“kàng”。
辨形:“沆”,不能写作“沉”;“气”,不能写作“起”。
故事: 唐僖宗时,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、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,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。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,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。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,有人还嘲笑他们是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
沆瀣,夜间的水气。“沆瀣一气”比喻彼此志同道合,意气相投。语出宋・钱易《南部新书・戊集》。后亦用“沆瀣一气”比喻彼此臭味相投。△“臭味相投”
杜审权,大中十二年知举,放卢处权。有戏之曰:“座主审权门生处权,可谓权不失权。”又,放,谭者称:“座主门生沆瀣一气。”
[1]干符二年:即唐僖宗干符二年,公元875年。
[2]崔沆:?∼公元881,唐博州人,字内融。崔铉子。累迁中书舍人。僖宗时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俄改中书侍郎,兼工部尚书。黄巢军陷京师,匿张直方弟,被杀。沆,音hàng。
[3]崔瀣:唐朝人,生卒年不详。瀣,音xiè。
唐僖宗干符二年时,派崔沆去当主考官。放榜后,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了。当时,考试及第的人,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,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。巧合的是,崔沆和崔瀣,不但同姓,而且两个人的单名“沆”、“瀣”两个字连起来,正好是指夜间的露气的意思。于是当时人就议论说: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意思是说:这位主考官和他的门生的名字真是巧合,就像是夜间由水气凝集而成的露气呀!后来“沆瀣一气”用来比喻彼此志同道合,意气相投,本是正面义;也转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,变成负面义。
01.宋・钱易《南部新书・戊集》:“干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,谭者称:『座主门生沆瀣一气。』”(源)
02.《清史稿・卷一二二・食货志三》:“运军运弁沆瀣一气,州县惟恐误兑,势不得不浮收勒折以供其求。”
03.清・王韬《淞隐漫录・卷一二・月仙小传》:“(庄奇鹏)流离之中,惟以杜子美、李义山两集相随,故发为歌吟,抑塞磊落,感慨苍凉,与草堂翁沆瀣一气。”
㈠
语义比喻彼此志同道合,意气相投。褒义。
类别用在“心灵契合”的表述上。
①你是英雄,他是好汉,沆瀣一气 ,令人佩服。
②他们两人相见恨晚,惺惺相惜,自是沆瀣一气。
㈡
语义比喻彼此臭味相投。贬义。
类别用在“勾结作恶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们互相勾结,沆瀣一气,正是一丘之貉。
②他们两人狼狈为奸,沆瀣一气,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。
③父子两人是先后任的县官,却沆瀣一气地搜刮民财,贪赃枉法。
④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,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,暗中勾结,挪用了公款。
⑤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,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,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。
collaborate in evildo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