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kou 查看: 6
心口不一致;口上说一套;心里想一套。形容心口不一致。
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微旨》:“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
例子: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,不是好人了也。(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七十三回)
正音:“非”,读作“fēi”,不能读作“fěi”。
辨形:“是”,不能写作“事”。
辨析:“口是心非”和“言不由衷”;都能形容心口不一。但“口是心非”语义比“言不由衷”要重得多。
歇后语: 1. 老虎念经 —— 口是心非
2. 戏台上赌咒 —— 口是心非
谜语: 叶公好龙 (谜底:口是心非)
口中如此说,心中不作如此想。指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。◎语出《抱朴子・内篇・黄白》。△“言不由衷”、“阳奉阴违”
又桓君山言汉黄门郎程伟,好黄白术,娶妻得知方家女。伟常从驾出而无时衣,甚忧。妻曰:“请致两端缣。”缣即无故而至前。伟按《枕中鸿宝》,作金不成。妻乃往视伟,伟方扇炭烧筩,筩中有水银。妻曰:“吾欲试相视一事。”乃出其囊中药,少少投之,食顷发之,已成银。伟大惊曰:“道近在汝处而不早告我,何也?”妻曰:“得之须有命者。”于是日夜说诱之,卖田宅以供美食衣服,犹不肯告伟。伟乃与伴谋伏之,妻辄知之,告伟言:“道必当传其人,得其人,道路相遇辄教之;如非其人,口是而心非者,虽而道犹不出也。”伟逼之不止,妻乃发狂,裸而走,以泥自涂,遂卒。
[1]伟:程伟,生卒年不详。为道教传说中的人物,性好炼丹方术。
[2]挝笞:音zhuā chī,鞭打。
[3]寸断支解:意即苦刑逼死。
若乃憎善好杀,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,反戾直正,虐害其下,欺罔其上,叛其所事,受恩不感,弄法受赂,纵曲枉直,废公为私,刑加无辜。……凡有一事,辄是一罪,随事轻重,司命夺其筭纪,筭尽则死。
“口是心非”这句成语当源自晋代葛洪的《抱朴子》。此书为道家典籍,分内外两篇,〈黄白〉所记载为有关道家的“黄白术”。道家为求长生不死而有各种炼丹方术,“黄白术”是将贱金属铅、锡等冶炼成贵金属黄金、白银的技术,据说将金银再制成器皿作为餐具,食用日久可以延年益寿。而欲习此术者,必须身骨清洁、资质聪慧,再配以师传的口诀。故事中的程伟想学的就是这种方术,但屡试不成。而他的妻子是得道的人,只用少许的药与水银共同煎煮,一下子就炼出了白银。程伟想尽办法讨好妻子,要她传授秘方,但因为她认为程伟的资质不适学习此术,所以严加拒绝。程伟便起了歹心,准备以暴力使她屈服。其妻得知后告诫他说:“道术只能传授给合适的对象,遇上这种人,就是路上偶然相遇,也可以传给他。如果口中说的一套,心思却充满邪念的人,纵然把我逼死,我也不会传的。”但程伟并没有就此放弃,仍是苦苦相逼,结果把妻子逼疯而死。此处原文中的“口是而心非者”,指的是口中说一套,心中却是充满邪念的人。另外在《抱朴子・内篇・微旨》亦见“口是心非”一语,原文内容则是表述某些人不做善事,喜好杀戮,而且嘴里说的是一套,心里想的又是另外一套。这些都是种罪过。后来“口是心非”演变为成语,就用来形容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。
01.《抱朴子・内篇・黄白》:“如非其人,口是而心非者,虽寸断支解,而道犹不出也。”(源)
02.《抱朴子・内篇・微旨》:“若乃憎善好杀,口是心非,背向异辞,反戾直正……凡有一事,辄是一罪。”(源)
03.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・卷六三・金丹诀》:“若内行不真,心生犹豫,口是心非,终无得理。”
04.宋・司马光〈刘道原十国纪年序〉:“高论之士,始异而终附之,面誉而背毁之,口是而心非之者,比肩是也。”
05.明・徐?《杀狗记》第一七出:“龙卿子传,搬唇弄舌,口是心非,到底有失,不可轻信。”
06.《水浒传》第七三回:“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,不是好人了也。”
07.《镜花缘》第六五回:“今日听得舅舅来接,以为借此大家顽顽可以解解闷气。谁知你们见了面,只说这些口是心非道学话,岂不闷上加闷么!”
语义指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致。贬义。
类别用在“言语虚假”的表述上。
①他这个人不诚恳,口是心非。
②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很虚伪,我无法和他交朋友。
③这种没有诚意、口是心非的道歉,我无法接受。
④这家伙说一套,做一套,典型口是心非的伪君子。
⑤他们都随便应付客人,经常口是心非,你可别上当了。
⑥我看他这是口是心非,随便应付而已,并非诚心认错。
⑦她不善说谎,这般口是心非的胡扯,我还真替她捏把冷汗。
⑧别看他外表忠厚诚恳,实际上却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。
⑨这事你要答应就得真心诚意,容不得你口是心非,随意应付。
say one thing and mean another
裏腹(うらはら)なことを言う,口と腹(はら)が違(ちが)う
Ja sagen und Nein meinen(doppelzüngig)
думать одно,а говорить другое(лицемерить)